- 主持人
“在兩江四岸核心區範圍內,有哪些城市文脈資源?”
ContentPh -
“渝中在兩江四岸核心區範圍內有不可移動文物81處”
渝中區文化旅遊委副主任鄧琳:在兩江四岸核心區範圍內,渝中區共有不可移動文物81處(91個點),其中包括重慶抗戰金融機構舊址羣、同盟國駐渝外交機構舊址羣、抗戰勝利紀功碑暨人民解放紀念碑、《新華日報》營業部舊址等近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性建築,以及湖廣會館、重慶古城牆、羅漢寺、東華觀藏經樓等古建築。
-
“江北嘴文脈資源豐富 全部位於兩江四岸核心區”
江北區文化旅遊委副主任張洪濤:江北嘴片區全部位於兩江四岸核心區,江北嘴文脈資源豐富。明玉珍睿陵,明玉珍是元朝末年天完紅巾軍廣西兩江道宣慰使,1363年,他在此建立了大夏國政權並稱帝,大夏國是第一個在重慶建立首都的政權。測候亭是重慶地區現存最早的氣象觀測點,它見證了重慶在西南地區最早使用氣象儀器進行現代氣象觀測的過程,測候亭為亭閣式建築,當地人也稱它為八角亭。同時,還有原江北城十大城門之一的保定門、東昇門,三洞橋等等。
-
“南岸濱江地帶是歷史文化遺蹟密集分佈地”
南岸區文化旅遊委副主任彭均:兩江四岸核心區範圍內的南岸濱江地帶,是南岸歷史文化遺蹟的密集分佈地。現有不可移動文物40餘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3個單體),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7處。 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彈子石摩崖造像、安達森洋行舊址等大量開埠時期建築。
- 主持人
“近年來,在保護並“活化”歷史資源中做了哪些工作?”
ContentPh -
“將城市更新同保存歷史文脈統一”
渝中區文化旅遊委副主任鄧琳:渝中區將城市更新、品質提升同保護歷史遺蹟、保存歷史文脈統一起來,既要改善人居環境,又要保護歷史文化底藴,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
一是注重規劃先行和政策保障。從“十三五”開始,文物保護工作被納入渝中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先後編制了《重慶曆史人文核心區保護傳承專項規劃》《“人文渝中”建設實施方案》等。
二是持續推動風貌區保護建設。推動實施湖廣會館、十八梯、白象街、馬鞍山、李子壩等傳統風貌區文物修繕保護及風貌建設工程。推動解放碑——朝天門步行大道建設。
三是加大母城文物修繕力度。完成重慶市人民大禮堂、東華觀藏經樓、郭沫若舊居、中蘇文協舊址等47處文物修繕工程。新建怡園、韓國光復軍總司令部舊址陳列館等。
此外,加強母城文旅融合發展,並利用大眾傳媒,積極講好母城故事。充分利用洪崖洞、解放碑等母城文化景觀,吸引國內外遊客“打卡”遊覽。
-
“重慶市級文保單位石家花園打造成徐悲鴻美術館”
江北區文化旅遊委副主任張洪濤:近年來,江北高度重視推進文物的修繕保護和活化利用。
一是強化組織。圍繞文物保護修繕工作多次組織召開協調會議,並確保了資金、規劃等要素支撐保障到位。
二是深化利用。將重慶市級文保單位石家花園打造成徐悲鴻美術館,今年以來已連續舉辦徐悲鴻、張大千、齊白石、宗其香、李可染等8位美術家90幅真跡作品展。啓動明玉珍睿陵展陳昇級改造,今年底即將完工。鴻恩閣完成修繕並已實現對外免費開放。
三是促進消費。推進九街擴容,將北倉文創街區、鯉魚池42號文創園等依託老工業廠房改造的文創業態項目併入九街,形成大九街都市旅遊特色街區。
-
“引入社會資本開展文物建築活化利用項目”
南岸區文化旅遊委副主任彭均:南岸區積極引入社會資本,開展各項文物建築活化利用項目,使沉寂於江畔的歷史遺蹟成為全民共享的文化場所。近年來開展的重要項目包括:
一、 安達森故宮文化項目。以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安達森洋行舊址為空間載體,對現存建築進行整體保護與活化利用。藉由抗戰時期該址結緣故宮南遷文物的歷史淵源,建成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等豐富業態。
二、 創建全民共享的大佛寺公園。按照石質文物本體修復與環境整治、展示利用為重點的保護思路,對彈子石摩崖造像(大佛寺)進行全面展示利用。以文物本體為核心,創建全民共享的開放式文化公園。
三、 建設開埠遺址公園。依託南濱路馬鞍山片區立德樂洋行舊址、亞細亞公司舊址等重要開埠史蹟,設立重慶開埠歷史文化博物館,創建開埠遺址公園。
- 主持人
“下一步在兩江四岸核心區打造歷史人文風景眼中方面有何規劃?”
ContentPh -
“塑造朝天門“山水之門、人文之門、開放之門”形象”
渝中區文化旅遊委副主任鄧琳:精心塑造朝天門“山水之門、人文之門、開放之門”形象,運用中國傳統江河護岸智慧,逐步恢復消落區生態自然駁岸,在朝天門廣場保留補植高大喬木,提升景觀環境品質;恢復朝天碼頭、磨兜碼頭、民國新碼頭等老碼頭以及大梯道等歷史場景,保護“重慶朝天門廣場”題字、“零公里”地標、朝天門纜車等歷史遺存;以民生公司輪船為原型,建設重慶航運博物館。
整體提升7公里濱江岸線品質,貫通洪崖洞-朝天門-湖廣會館三點的多層沿江步道,建立船行、車行和步行多層次立體交通體系,原址保護修繕建設千廝門明清城牆遺址公園和朝天門宋城牆遺址博物館,恢復望龍門纜車功能,再現山城特色交通和歷史記憶。
形成解放碑至朝天門的3條主幹文商旅通廊;以12條支線文商旅通廊連通南宋老鼓樓衙署遺址、十八梯、山城巷、太平門、東水門、巴蔓子墓等,利用智能化科技手段保護利用好老鼓樓衙署遺址以及太平門遺址,演繹城市年輪、傳承城市人文、方便市民出行、豐富市民生活、彰顯山水特色。
-
“加快啓動東昇門、保定門的修繕工作”
江北區文化旅遊委副主任張洪濤: 推進江北嘴片區文旅融合發展,協同打造兩江四岸核心區歷史人文風景眼,接下來,江北區重點做好3件事。
一是抓好項目建設。加快啓動東昇門、保定門的修繕工作,加快推進測候亭打造氣象博物館,加快三洞橋民俗風情街內街建設,積極推進江北創建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城市。
二是完善配套設施。加快推進文旅融合,進一步完善江北嘴片區的多語種標識體系,設置靜態旅遊大巴停車場,完善旅遊服務基礎設施。
三是加大宣傳推廣。充分利用江北嘴九屏聯動的宣傳資源,推介江北文化特色,展示江北的山水人文之美。進一步挖掘江北的人文歷史資源,通過文學藝術、漫畫等新的表達方式,向遊客展示江北的文化魅力。
-
“讓歷史人文風景眼與自然山水風景眼連為一體”
南岸區文化旅遊委副主任彭均:南岸將加快推進“重慶眼”“龍門裏”“長嘉匯”“長江夢中心”“國際迎賓島”等項目規劃落地和提升,開工建設南濱路至廣陽島廣陽灣片區延伸段,讓歷史人文風景眼與自然山水風景眼連為一體,演繹南濱路“啓、承、轉、合、開、新”的交響曲,展現重慶“山、江、灣、峽、島、城、人文”的大美畫卷。
聚集重慶開埠歷史,打造內陸開放門户。南濱路是重慶開埠原點,我們將加快打造內陸開放門户,讓開埠原點成為開放高地,包括在彈子石—雞冠石片區半島區域,積極規劃建設國際迎賓島。圍繞長嘉匯大景區建設,做精做靚南濱路商旅文體融合發展品牌,打造文旅消費沉浸式體驗高地。
下一步,南岸將於渝中、江北強化風貌協同。加強城市天際線、山脊線、水岸線以及建築的規劃引導和管控,強化層層疊疊、錯落有致的山城風貌,與朝天門、江北嘴形成穩定平衡的城市空間形態和天際輪廓線,合力塑造城市形態。強化項目協同。聯動建設軌道環、旅遊巴士環、水上巴士環、山城步道環“四合一”的便捷環遊系統等項目,聯動推進長江索道、山城步道等全域旅遊品牌營銷打造,聯動促進商旅文體、金融等產業錯位發展、互補發展。